《法经》是中国第一部封建法典,由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编纂,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07年。全书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部分。李悝认为盗和贼是威胁国君统治的最大隐患,所以将它们放在最前面。李悝编定的《法经》的阶级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将法律的锋芒直指劳动人民。《法经》基本汇集了战国时期各国法律建设的已有成果,在我国法制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战国时期,人们对于行星和恒星的观测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写了一本《天文星占》,魏国的天文学家石申写了一本《天文》,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二为一,称作《甘石星经》。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但在宋代以后就已失传,如今只能从唐代的《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
这部书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天文学成就: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月亮和月食的关系,书中写了日食肯定发生在每月初一或每月的最后一天;书中还记载了木星有卫星,这比意大利人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卫星早将近2000年;书中保留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星表,星表中记载了二十八星宿和其他一些恒星,一共有121颗星的赤道坐标位置,这个星表比欧洲最早的星表要早200年左右。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的最全面的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的医学著作,它研究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各方面的医学理论,是中国中医学的圣经。相传它是黄帝和他的大臣讨论医学而写的一本书,所以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大约问世于战国时期,后来经过秦汉医学家的整理、补充、修改,最终形成。《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它总结了过去医学理论的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以后中医理论的基本法则。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在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确立了中医学上的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养生说、运气学、病症、诊法等学说和医治手段。它还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领域的科学成就。因此《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乎宇宙天地、生命奇迹的伟大著作。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