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翼布局是一种着重于突出高机动特性的航空器设计布局。其典型特点是,调整面在前,主翼面在后。调整面只要调整一个很小的角度,就可以制造非常强大的偏转力矩,从而带动整个机体的姿态改变。这个设计布局从诞生起,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该结构一般被认为机动性能好,抗失速能力强,增升效果好,对操控响应快。在其对应的速度区间内,有非常良好的控制力。其典型代表为瑞典JAS39、台风战斗机、法国阵风等精英三代机和中国的歼20。
至于鸭翼布局的缺点,很多人说是隐身性能弱,其实就算是常规布局,水平尾翼也是要不断调整的,而且多数飞机的水平尾翼翼面要高于主翼翼面,所以水平尾翼的偏转一样会造成计划外的雷达反射截面增大。鸭翼布局的最大难度在于设计。由于多了鸭翼之后,如果想充分利用鸭翼的优点,利用鸭翼制造涡流,为主翼优化气流,达到增升效果。这就必须使用近距鸭翼。此时整个飞机的气流控制,就是一个多翼面结构。任何一个鸭翼参数的改变都将影响临近翼面的初始气流态势,进而影响整个翼面的流体结构。
由此,鸭翼布局极大的增加了飞控和翼面控制的难度。所以只有在计算机辅助控制和软件工程大为成熟的三代机及以后的机型上,鸭翼布局才被较广泛应用。
首先感谢头条军迷大本营的邀请,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歼20隐形战机之所以采用鸭式布局主要是在设计之初一是受到苏式设计理念的影响,苏式战机的成功就是通过优秀的鸭式气动布局提高了战机的机动性能。二是鸭式布局设计是经过我国无数科研工作者无数次进行风洞测试后验证过的成熟设计。三是我国国产发动机研制整体水平与美欧俄相比差距仍然十分巨大,导致动力不足的现象,为弥补这种动力上的损失所以采用了这种能够有效提高机动能力的设计方案!我们都知道鸭式气动布局在发动机相同条件下时会比常规气动布局获得更好的机动能力,鸭翼优势在于通过鸭翼的作用能够更快的调整飞机的升力,增大机动性。谢谢!
上世纪60年代,国内军工在研发歼9战斗机时,提出了“双26”概念,即飞行速度2.6马赫、实用升限2.6万米,但限于技术储备不足等原因,歼9战斗机最终下马。
但其研发时的鸭式布局,腹部或两侧进气的方案,称之为歼9Ⅵ方案,却作为技术储备下来了,并最终运用在了国产歼10和歼20两型先进战斗机上。
鸭式布局,无疑是国内军工的一次大胆尝试,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的战斗机瑞典的Saab-37雷式,是在1971年才真正服役的,意味着国内选定歼9Ⅵ方案时,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战斗机是采用了鸭式布局的。
由于鸭式布局,鸭翼能调整角度,产生掠过机翼上表面的涡流,大幅增加升力,带来更大的气动浮力,令战斗机具备更强的机动能力,因此鸭翼布局,在空战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鸭翼布局,事实上也是针对国内发动机推力不足的一种无奈选择,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判断而已。
因为,鸭翼布局,在上世纪60年代,研发歼9战斗机时,是作为技术储备保存了下来,并率先运用到了歼10上。
由于歼10是单发动机,显然有着先天的功率不足,推重比与老美的发动机相差甚远,所以成飞借助鸭翼布局,令歼10获得了良好的气动性能。
正因为鸭翼布局在歼10战斗机上的成功,才令成飞在歼20隐身战斗机上又运用了鸭翼布局,有了翼身融合的升力体,然后机头、鸭翼和边条分别产生涡流,大幅度增加机动性。
实践证明,鸭翼布局的歼10和歼20战斗机是成功的,在发动机功率不足的前提下,成飞借助鸭翼布局,让战斗机获得了良好的气动性能和机动能力。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特此声明。
动力不足,只能用鸭翼来实现各种机动,为的是狗斗第一,但是牺牲了隐身性能,个人认为是个失败的设计,动力可以慢慢解决,但是隐身性能的不足使得歼20很难走出国门。可能一开始设计师就是这样想的吧,国土防御,有路基大型雷达支持,可以发现敌国隐身战机,然后强干扰,互相无法远程攻击,只能近距离狗斗,但愿如此!所以现阶段大量购买苏35也没问题,因为只需要狗斗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