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1008-1057),山西汾阳人。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由行伍出身于1052年升任枢密副使。因平定侬智高叛乱,被任命为枢密使。1056年,被罢官,出知陈州。
据史料记载,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皇帝特诏让他把脸上的军印去掉,狄青却表示不敢忘本。
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欧阳修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
那么,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人均上书反对狄青呢?
欧阳修上书请罢狄青: “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认为今年发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文彦博请罢狄青,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
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
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 出知陈州。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死,年仅49岁。
狄青之死,最根本的原因是宋代所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五代武人至上,北宋反其道而行之。宋枢密院长官、副官一般均由文人担任,各级地方官亦均是文臣,武将不能参掌最高军事机密,武将中地位最高的三衙长官见了文官大臣也必须恭敬执礼。军人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所以即便狄青很忠心,也不可能受到重用。
其实,岳飞之死,也有类似的因素。
欧阳修确实诋毁过狄青,然而,狄青却并非仅仅因为欧阳修的诋毁而走向贬途,最后死于贬所的。因为,不单单只有欧阳修诋毁,还有宰相文彦博也进行过诋毁,当时的整个文官集团都对狄青进行过诋毁。
北宋众多在抗击外族入侵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帅,狄青是最具传奇色彩、最赫赫有名的一个。他是山西汾阳人,出身卑微,曾在西河县衙任文书小吏,后来犯了事,潜逃到京城开封,后来投笔从戎,入了军队,因英勇善战,被选作了皇帝宋仁宗的卫兵。1039年,西夏反叛,与宋朝开战,宋仁宗从宫中选择一批卫士戍边,狄青被选中,随大军开赴抗战最前线延州(今陕西延安)。
狄青在延州前线呆了4年,4年间,他打起仗来不要命,次次冲锋在前,前后参战25次,8次中箭,所以每次狄青一出现,西夏兵便惊呼“天使”,作鸟兽散,狄青因此屡立战功,扬名前线,也闻名朝廷,从一个小小的指使,慢慢升迁为团练使、节度使、枢密副使。后来,狄青又因为平定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反叛,而官升枢密使,成为了三军总司令,掌全国兵权,显赫一时。
然而,正是因为当上了这个要职,狄青开始遭到文人的围剿,命运从此改变。因为有宋一代,抑武扬文,生怕武将掌兵权篡位,所以平时的枢密使,都是文官出任,武将一旦出任这个职务,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于是,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上书《论狄青札子》,建议宋仁宗外放狄青。宰相文彦博也力劝宋仁宗免去狄青枢密使职务,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却反问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是啊,宋太祖当年也是忠臣,他不也篡位了么?宋仁宗无言以对,于是贬狄青到陈州,狄青到陈州后,因受不了打击,不久便在陈州发疽而死。
当时,在朝廷讨论如何处置狄青的时候,狄青曾经找过文彦博,向他坦承自己的忠心,并问朝廷这样对待自己的原因。文彦博听后,冷冷地回答说:“无他,朝廷疑尔。”一语道破天机。
狄青被赶出政治中心,欧阳修确实是脱不了干系,说欧阳修诋毁狄青是因为他曾上《论狄青札子》,里面故意贬低狄青的能力,只是一介武夫而已。但是当时的形势其实对狄青十分不利,如果,狄青没有被贬,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结局。为什么呢?
首先,当时狄青官居枢密院使,是武将担任此官职最高者。枢密院是掌握军权的实权机构。狄青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军功显赫,不管军民都对他十分拥护。
其次,当时宋王朝内部政局动荡,宋英宗身体不好,与曹太后不和,又没有皇嗣。而且当时流言四起,传狄青有不臣之心,想造反。
第三,狄青本人政治经验不足。狄青自认为忠心耿耿,从未想过急流勇退。
综上,如果狄青没有被贬,不管有没有谋逆之心,都会有更大的祸端在等着他。
所以《论狄青札子》欧阳修有言“臣谓青不得已而为人所喜,亦将不得已为人所祸者矣。为青计者,宜自退避事权以止浮议。而青本武人,不知进退。”这其实是在为狄青开脱,贬低他的能力,劝皇帝如果要保全狄青,就要把他调出京城,平息非议。
据说当时皇帝仍然无法下定决心让狄青外放,认为狄青是忠臣,同任枢密使的文彦博回答,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皇帝才下定决心贬狄青的官。文彦博事后曾和狄青说:“无他,朝廷疑耳”虽然无情,但是很知心。
说了那么多,其实想说的就是欧阳修确实诋毁了狄青,但是动机可能不坏,是为了让狄青能体面的下台,不至于身败名裂。历史上功成名就而不懂功成身退,最后被人搞到家破人亡的还少吗?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