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5月15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自行制定转设方案。我仅根据文件精神解读结合投资主体分析,仅有成都理工大工程技术学院最有希望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
该推测仅供参考。
一、先看四川独立学院的名单,共有9所。
二、再来看看教育部文件的规定,看独立学院转公办的条件。
根据《方案》,独立学院转设路径有三种:转为民办、转为公办和终止办学。
(一)转为民办。办学协议完善,办学主体间权利义务划分清晰,办学条件达到本科高校设置标准的独立学院,可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二)转为公办。无社会举办方(指由公办高校单独举办,公办高校与学校基金会、校办企业、学校附属医院、校友会或学校工会等下属机构合作举办,以及公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下同)或社会举办方拟退出举办、地方政府有条件承接举办的,鼓励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三)终止办学。已停止招生,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转设,或举办者主动提出且条件具备的,终止办学,撤销建制。
三、哪些独立学院符合转公办条件?
上面文件已经明确了转公办的条件:无社会举办方,或社会投资拟退出。我们一个一个看他们的投资方:
综合以上,如果按照文件,结果很明显了:成都理工大工程技术学院。
相对独立学院总数来说,民转公不具有普遍性。
教育部文件中独立学院转设的三种路径,第一种:独转民,肯定会成为转设的主要方式;第二种:独转公,须满足三个条件--无民资举办方、民资欲退出、省市区有条件承接;第三种-:撤销(停办)。
多数独立学院,绝大多数有民资参与,办一所院校固定资产投入少则3-5亿,而且每年运行投入1-2亿元(视规模不同而不同)。如果转设为公办院校,省级财政需要在赎回学校的资产时付一大笔钱、维持学校运行每年需要一大笔财政拨款。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独立院校转设独转民一定会是主流,独转公是特列,终止者为个别。
全国独立学院转设为公办的,目前只有5所院校:2所在浙江、2所在新疆、1所在安徽。
1931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原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部分)改建为四川省立农学院
1935年四川省立农学院撤销,并入国立四川大学
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原四川省立农学院)改建为四川农学院
1971年四川农学院停办
1974年四川农学院复办
1976年四川林学院(部分师资)并入四川农学院
1981年南充地区农学院(部分专业)并入四川农学院
1985年四川农学院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
2002年四川省林业学校并入四川农业大学
原因是国家集中精力办好优势专业。电子科技大学撤销了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技术学、统计学、土木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8个专业,都是与电子科技无关的专业。
山东大学撤销了教育学、广告学、管理科学、图书馆学4个专业,在山东大学也算是边缘专业。
四川大学撤销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戏剧影视文学3个专业,浙江大学撤销了教育技术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通信工程、中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农村区域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0个专业,都不是自身优势专业。
从9月27号开始,各大高校中都出现了一个名为学习资料的安装包,其实这就是个病毒,一旦点开,就会有女性的不雅之声传来,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本关不掉,除非毁了手机。各大高校纷纷沦陷,复旦、同济、夏大……有很多同学都是上课或者开会时无意点开,然后,被处分,被停课……此事被广大网友称为927事件。以下是相关图片,供君欣赏
9月27日,距离国庆放假回家还有3天,想想就觉得兴奋。英语课上,我们正在讲“My College我的大学”这个主题。老师让我们探讨一下大学的规划有哪些。
我想了想,拿奖学金、加入社团、兼职等等,都是我大学里的计划。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向喜欢已久的姑娘表白。
我们上同一门选修课,经常在图书馆都看到她在学习。有一次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要了微信号,平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无关痛痒的话题。
英语课这个话题,促使我想要跟她表白。
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微信来了一条信息,宿舍一哥们给我发的。页面上出现了“送给最好的TA”字样,我想,这真是个好时机,我可以把这个发给她,让她知道我的心意。
为了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我决定先打开学习一下。结果,一打开,我的妈呀,是什么东东呀,听得我面红耳赤,关也关不了。幸亏在场的都是舍友,也幸亏这没有直接发给心中的TA,否则,这事就得黄了。
听说,很多高校学生都被这个软件恶搞了,连复旦厦大都不能幸免。
看来,平时大家对“最好的那个TA”,都心心念念;也说明,大学生们都有一个心中的那个TA。希望这次事件以后,大家能勇敢地当面去对那个TA表白,而不是用手机的方式,说不定中间出什么差错。
谨以此纪念我的第一次表白未遂。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就是天意!
虽然927事件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事件留给人们的争论与思考却没有停止,口水还在喷溅,呼吸还不顺畅。
927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就在2019年9月27日那天,全国各大高校很多大学生被一款坑人软件给坑了。一款名为“送给最好的她”的apk恶搞小软件,出现在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手机上,只要点开这个小软件,它可以让你的手机音量自动开到最大,手机发出令人难堪的娇喘声,你想关手机时才发现手机关不掉了。有的同学上课的时候点开了这款软件,很尴尬,很无奈,有人摔了手机,有人把手机砸成两半。我们首先要严厉谴责这款软件的制造者。一直以来,都有一些软件高手,他们把原本可以为人类造福、为自己赢得名利的本事,用来制造病毒软件,用来给人们制造麻烦。这种害人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再来说说大学生们,你们是受害者,但自己也有责任。无论如何,在课堂上都不应该点开手机。课堂是神圣的,把手机调成静音,不接打手机,是对老师的尊重,是对课堂的敬畏,许多学校都有课堂上不给用手机的规定。
至于有人争论927事件到底责任在于谁?我以为病毒软件制造者担责7成,大学生担责3成。
搞恶作剧要考虑后果
看了927恶搞事件后,让我想起我上大学的时候的一件事来。
那时我们寝室住了六个人,其中有两个人特别爱闹,爱开玩笑,给寝室的人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但有一次,他们的玩笑开得有点大了。那天吃完晚饭,一个同学从食堂偷了一个生鸡蛋,睡觉前,他趁那个同学上厕所的时候,把那个生鸡蛋放在了那个同学的被窝里。等那个同学回来睡觉的时候,把生鸡蛋就压碎了,弄了一被子。对方立马就给他翻脸了,开玩笑的性质就变了!最后给对方拆洗了被子。从此两个人的关系就疏远了。
还有,在一所小学,在上课的时候,一个女生站起来发言,她的同桌给她开玩笑,悄悄地把凳子拉在了一边,结果女生发完言,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造成骨盆骨折,住院治疗费用达30余万元,给自己的同桌和两个家庭都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
“927事件”也是一起用高科技搞恶作剧的事件,它也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有的同学摔碎了手机,有的同学受到了处分,还有的被开除了学籍。它的不良影响波及全国许多大学校园,已经成了一个不良事件。据说,有关部门对此事已经展开了调查,如果触及到法律,该软件的制作者,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927”这一事件警示我们:搞恶作剧一定要考虑后果!
前几天听说927事件,我也好奇,费力找到了这个软件,名字好听,反正也是在家里无所谓,安装以后试了试,确实如网络所说的,突然间会让你尴尬不己的,课堂或者大庭广纵或者公共场所发出“嗯啊嗯啊………”的声音,你都恨不得你是土行孙,一溜烟遁地而去……
这事没完,后来我忘记删除这个软件了,昨天晚上睡觉,还没睡觉,突然发出声音来,可能我不小心点了某个地方,不小心触发了这个软件的开关。本来睡觉的老婆突然坐起来,质问我这么晚你在干什么?你到底在看什么东西?和我吵了一架。难怪平时你不让我看你的手机,原来你手机上全是这些东西?我对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给他解释清楚,这是一个整蛊软件,我试一试,不小心就触犯了它发出声音,我只是忘记删除了,结果她仍然还是不相信,我说来你来点一下,最后她才相信了,我不是故意的。看来我的好奇心也有可能让我被误解,落入说不清道不明的境地。但我肯定不可能把手机摔坏,证明我的清白。
我敢保证这件事情出来以后,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到处搜索这首软件,看看他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当然,其实这种软件我倒觉得不是很讨厌,使用的人只要你安装一次,好奇一下马上删除掉就可以了。
最讨厌的是那种链接,就像节日祝福的那一种,因为一般都是熟悉的朋友发的祝福,所以都会忍不住去点一下,有些可能要点几十上百下,可能这个页面才会结束,弄得你没办法只有重新关机启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种整人的节奏,恨不得把对方暴打一顿。
我不知道你们遇到没有,现在的手机经常收到一些垃圾短消息,各种广告各种推销天天有,我在考虑我是否把手机的铃声设置成支付宝到账1万元呢?一会儿出去,我准备买一个包子,一元,老板收款的同时,我的手机也会收到支付宝到账1万元(我开通了手机短信功能),不知道老板有啥表情?
首先说明:女教师无恙。
我曾在成都武侯区居住过半年,事发地我经常路过,据我所知,那里是比较繁华的地区,周围不仅仅有中学,还有川大的一个校区,在这么繁华的地点,有教师失连,这本身还是很令人吃惊的。毕竟周围监控很多。
关于更多的事情,我建议还是不要过多讨论,因为我们不了解的情况太多,女教师在5天后虽然被找到,但是具体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一直也没有人透露,无论是当事人还是警方都没有说明。
年轻教师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少,接触面也很窄,工作环境很封闭,有的可以说是缺少社会经验,对于身边的一些风险,对于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往往一时想不明白,有时容易脆弱,容易陷入危机。
教师群体往往对于未知世界有着非常美好的憧憬,有的时候也过于理想化,想的简单,想的美好,忽略了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教师应该有更多的体验式的社会活动,多参与社会中的各方面事务,提升经验的同时,也对教学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乃至全世界每天都有太多的意外发生,也有太多的人失踪,失联。成都女教师失联,这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情,没有必要大肆渲染,过度报道。更没有必要过度强调“26岁”“年轻女教师”这些字眼。
二.发问者从哪里判断出,教师成为“失联失踪多发人群”的。如果有依据,请如实报道;如果没有依据请你慎重。不要用这种标题吸引眼球,我们国家的媒体还不至于堕落到如此地步,需要用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引起公众的关注吧?
三.关于失联的这篇报道,笔者也看到过来源于“红星新闻”的一篇报道。笔者对此报道有保留意见。这篇报道中说该教师“从学校离开”,“去教育局送文件”之后失联。但既没有提到对该教师单位负责人的采访,也没提到查看学校或教育局的监控录像。记者没有什么客观依据,而是用了“余的母亲称,”“按照她的说法”,仅从失联教师母亲单方面的说法来报道失联前的情况。这让人不得不对该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质疑。该报道的后面又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就是“门口的人”告诉她的。不过,那个“门口的人”的来电号码,她说自己也找不到了。”这句话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我不禁想问一句“有这么报道新闻的吗?”“你的专业素质呢?”“这事是真的假的?”如果你是报道人,请你更专业,更客观一些!
四.现在人已找到。但现在公众媒体的过度报道,过度关注,已使一位普通教师成为了当今“焦点人物”。许多的报道中已然涉及到该教师的生活隐私,这无疑对她的正常生活来说是一种干扰。你让她以后该如何面对周围的家人朋友,如何面对她的学生?
请大家收起好奇心,还给她安静的,平静的生活吧!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