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抢救的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李太生称,对刘智明的不幸离世感到“非常遗憾”。
“他在1月19日开始起病,当时症状不是很严重,也给予了相应的治疗。2月13日,病情突然加重,14日转入了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的重症监护室,进行了氧气插管。”李太生说。
李太生表示,氧气插管原本是治疗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比较有效的办法,但在插管后两天多时间内,刘智明的病情没有明显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昨天(2月17日)进行了ECMO人工心肺的最后抢救措施,昨天下午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所有国家级的专家对刘院长的病情进行了讨论,采取了最后的措施,但是从昨晚起没有好转,出现了心脏室颤,抢救了好多次,今天(18日)上午还是不幸过世了。”李太生透露,2月18日当天利用心脏超声进行检查,发现刘智明“除了肺很不好之外,心脏内都是血栓,心肺处于严重的衰竭状态。”
2月18日晚,微博认证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吴小蔚发文称,“一直不愿发出悼念两个字,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走好,老同学!”
另一名武昌医院的护士王汐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刘智明院长,“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问我老家是哪里的,回家一趟需要多久,还让我好好工作好好加油。”
直到去世前,刘智明曾对外表示,最惦记的还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担心自己传染别人。”
时间回到了多年前,一位同事兼晚生回忆刚毕业进入医院时,刘智明总是很耐心地手把手指导新人。多年以后,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希望天堂里没有新冠,“来世还做您的兵。”
谢谢邀请!不让插管正是这个人值得敬佩的原因。插管对患者来说是挺痛苦的,身体会产生本能排斥反应,如同条件反射本人无法控制的呕吐喷溅,会给救助他的人带来风险。放弃最后的努力,把安全留给同事…
我们终究是活在世上的普通人,从经济上出发死者已矣,活着的人依旧要生活
当一切已成定局的时候所谓的插管起到了什么作用?
它把人吊在半死不活的空中,让人站在鬼门关口忍受着煎熬,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人人体体面面,少受些痛苦呢?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吴孟超(1922.8.31-),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吴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