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朝廷内忧未平,外患又起。1858年初,咸丰收到一份来自广东的奏折,内容是英军攻入广州,俘虏了两广总督叶名琛。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被俘的叶名琛究竟何许人也?
扶摇直上,官拜体仁阁大学士
叶名琛是湖北人,1809年生于官宦之家。他早年的经历与古代的读书人一样,通过科举入仕途,然后一路摸爬滚打,其履历如下:
1835年,26岁的叶名琛考中进士,入翰林院;
1838年,外放陕西兴安知府;
1839年,升任山西雁平道;
1840年,调任江西盐法道;
1842年,升云南按察使,年底调任湖南布政使;
1846年,丁忧后被授予广东布政使;
1847年,升任广东巡抚。
从叶名琛的履历来看,他晋升的速度称得上飞快,出翰林不到十年,已经官拜督抚,期间还曾丁忧27个月。这种速度,在汉族官员中实属罕见,比同时代的曾国藩要幸运得多。叶名琛能够平步青云,主要是因为:
一、传统学问颇深,对理学、文学比较精通,叶名琛的同僚都经常被其学问所折服。当时,理学、文学是主流,也是显学。
二、办事干练,能够处理传统官场上的“疑难杂症”。清朝时,兴安鱼龙混杂,历来都是一个“难治”之地,叶名琛出任知府后,很快就将其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学问,又能办事,叶名琛的官声也得到一致好评,因而能够受道光赏识,节节攀升。咸丰赏识他,是因为另外两件事。
一、1849年,叶名琛断然拒绝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还组织团练,准备武力相抗,这在当时被皇帝认为是一次外交胜利。咸丰上台后,对外实行强硬路线,对敢于同“西夷”叫板的叶名琛比较重视。
二、在与广东拜上帝教势力的斗争中,叶名琛表现突出。他既不要外援,也不要朝廷帮忙,仅凭自己的本事,平定广东叛乱。此外,他还购买洋枪洋炮,资助江西清军,表现出为君分忧的担当。
咸丰对叶名琛的表现颇为满意,授他两广总督、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这时的叶名琛,也走到了人生巅峰。
抵挡不住外敌,更抵挡不住时代浪潮
自1844年起,两广总督通常会兼任五口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由于当时的清廷认为与西洋的关系仅仅是“五口通商”,管理五口通商的钦差叶名琛成了朝廷与各国打交道的重要外交官。
叶名琛对传统学问很内行,对外部世界却很外行。他不怕西洋的威胁,也不愿引发事端,对付外国使节,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以军务繁忙为理由,拒绝会见洋人;二是对西洋的各种文件,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回复,但对各种要求全部拒绝。这种交流方式,无异于鸡同鸭讲,自然会加深与西洋的隔阂。
处理“亚罗号事件”时,叶名琛与英方再次沟通不畅。这一次,英国人直接动武了,也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打。
1856年10月23日,英国三艘军舰越过虎门,攻打广州东郊的猎德炮台。叶名琛正在监考武举,得知消息后宣称“不会有事,天黑自然会走的”,并下令水师战船后撤,对英国军舰“不必放炮还击”。第二天,英军继续炮击,叶名琛不为所动。
29日,英军直接攻入广州城,冲进两广总督府,但当天叶名琛去旧城烧香祈祷,未被抓获。
此次开战的英军,由于兵力不足,很快就从广州城内撤出,但依旧保持炮火射击,保持对清军的军事压力。同时,英军还要求与叶名琛谈判。
叶名琛没有被英军吓住,他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往来,而且组织团练,悬赏杀敌,准备号召百姓与英军长期周旋。叶名琛判断英方看中在广州的商业利益,不太可能破釜沉舟,因此,他向咸丰汇报时,故意“报喜不报忧”,甚至虚构战绩。
然而,第二年(1857)的形势开始变得严峻起来,英军下定决心对大清开战,并调兵遣将。同时,法国也加入英军对华的军事行动。
年底时,英法联军封锁广州,并照会叶名琛,提了三项要求:一是允许进入广州城;二是赔偿损失;三是派人与英法进行“修约”谈判。该照会限十天内同意前两项,否则进攻广州,无疑就是最后通碟。
但是,叶名琛凭着道听途说的情报揣测对方,竟然认为英国的最后通牒是黔驴技穷之后的“乞和”,因此拒绝英法的要求。随后,他还给咸丰上了一道七千字的奏折,表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12月28日,英法联军以战舰20艘、陆军5700多人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的兵丁大部分逃窜,而叶名琛依旧镇定自若,并声称,“只此一阵子,过去便无事。”
29日,英法联军攻入城内。叶名琛没有奋勇抵抗,对于部下提议的和谈,他依旧固执己见,不许英国人入城,只同意送点银子。
1858年1月5日,英法联军搜寻广州各衙门。叶名琛住在左副都统第五院,敌军来搜时,家仆劝其离开,他不肯逃跑,最后被捕,送上英国军舰。直到此时,他还保持着朝廷命官的威仪,坚持着传统士大夫的气节。之后,叶名琛被送往印度,他仍以“海上苏武”自居,没过多久就客死于加尔各答,临终前还说上负皇恩,死不幂目。
叶名琛的所作所为,被时人讥讽为: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其实,他并非不战,而是战不胜;不是不和,而是不愿意平等地和;不是不守,而是守不住。
秋媚说: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叶名琛作为传统士大夫,考虑问题的方式是“忠君报国”、“修身齐家”等儒家纲常,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自然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这个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一样供人观赏的清朝一品大员,名叫叶名琛。被俘时任两广总督。
叶名琛因何被押解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又为何遭受如此侮辱呢?
首先了解一下叶名琛(1807~1859年),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湖北汉阳人。
叶少时聪慧,18岁考取贡生,26岁中进士,38岁授广东巡抚,45岁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叶名琛深谙为官之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这个职位几易其人,唯独叶到任后才稳定了下来,这是为何?
原来叶是个老滑头,他善于和洋人玩“躲猫猫”,对洋人的挑衅采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政策。被人们称为“六不”总督。
叶这样做也是迫于无奈,想想看,大清在荒淫好色、昏庸无能的咸丰统治下,国防废驰,连基本的武器维修费都没钱支付,用大刀长矛对付英国人的洋枪洋炮,岂不是以卵击石?
叶不战是出于无奈;不和是出于天朝上国的颜面;不守是和洋人玩空城计,不让洋人知道他的底细;不死是为了尽忠大清;不降是一个为臣的气节;不走是终于职守的表现。
亲们从这“六不”中你感觉叶名琛是个怎样的官员呢?
没错,他就是一个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的一个官员。也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在两广总督这个位子上坐长久一些。
叶名琛不是不想有所作为,但当时的朝廷不给力,实力不允许。
这从当时发生的“亚罗号”事件可窥一斑。
1856年10月8日,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亚罗号”停泊在黄浦江,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检查,发现该船营业执照已过期11天。
经过搜查,还发现该船员有走私行为,于是梁国定扣押了12名涉事船员。
亚罗号船长马上致电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经过密谋,巴夏礼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限令他24小时放人并赔礼道嫌。
叶名琛为了息事宁人,被迫把12名被扣押的船员送回。但拒绝道歉。此时英国正在寻找借口发动战争,于是悍然炮轰广州城,随后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发生后,尽管炮声隆隆,但叶名琛表现的很镇定。原来他请了两位大仙,大仙一番做法,又是烧黄表纸,又是画符镇压,最后说15日后可无事?于是叶名琛稳坐钓鱼台。
到了十四天头上,大仙果然应验了,没到15天广州城就被攻陷了,两广总督叶名琛随即被俘。当时英军士兵攻进总都督时,叶名琛还在和小妾睡觉呢。
如此高官被俘,英国方面如获至宝,首先把他押到了停泊在香港的英国“无畏号”船上,这时叶看了一眼船上的大钟,时间是1858年1月5日。
叶名琛心中一合计,再有两个月就是自己51岁生日了,看来生日要到英国去过了。
然而英国人并没把他押回英国,而是把叶押往了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去了。
经过48天海上漂泊,叶名琛终于到达了印度的加尔各答。
到了印度以后,叶名琛十分关心有关大清的消息,当他看到华人报纸上骂他没有骨气为何不自尽时,他伤心落泪了。叶名琛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原来叶名琛之所以没有自杀,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觐见英国女王,劝说她停止战争。这是叶名琛一厢情愿的想法。
通过报纸得知,此时大清早已把他弃之如蔽履,早已削夺了他的两广总督的爵位。
换言之,他现在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咸丰皇帝有他自己的想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英国人以叶名琛为要挟提出条件。
英国人眼见自己的算盘落空,为了羞辱叶名琛,也为了羞辱大清帝国,竟把叶关在一个笼子里,逼着他穿上猴皮缝制的衣服,上面挂上牌子,写上从大清运来的猴子,观赏者需缴纳20卢比,一时观者如堵。
一个月的观赏结束后,叶名琛彻底崩溃了,此时他才明白大清过河拆桥,自己好歹是一个体制内的高官,朝廷不是想法营救,反而是落井下石,为了推卸责任,把战争的责任推给自己,他成了替罪羊。
叶越想越气愤,到了1859年2月,他绝食抗议,抗议大清的簿情寡意,抗议英国人践踏人权,这是叶名琛在印度学到的新词汇。
十天以后,叶名琛绝食而死,终年52岁。
综上,叶名琛被俘时想做一个“海上苏武”,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可圈可点,但是朝廷必须把他搞臭,好把引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责任推给他,转移老百姓的愤怒,叶成了千夫所指的败类。英国人对这个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极尽侮辱之能事,两边挤压,叶名琛终于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最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悲哉!
文/秉烛读春秋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