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无非就是涉及儒、佛、道等。当然就是课本中学到的那些历史及语文。所以,传统两个字概括了文化的定义。与之相反的就是现代文化。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纪录片的例子倒是我们所忽略的。
第一,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虽然说的是现代人的饮食,但是中国的吃文化也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习惯,以及赖以生存的祖国土壤。
纪录片还有几部比较不错的纪录片《故宫》《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都是宏伟巨制,也体现着中国在纪录片水平的最高表现。
我想说的是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大都跟历史古迹和文化古籍相关。而这些吸引年轻人看的越来越少。因为其叙事语态和镜头语言过于刻板和宣传片化。不够接地气,所以才于年轻人产生了代沟。而《舌尖》却以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赢得了观众,这才是我们看过纪录片和广播所要思考的。
第二,
那么节目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对传同文化的求知与渴望,使观众享受到求知的乐趣,从而增加吸引力,
比如《汉字风云会》《国学小名士》《诗书中华》等文化综艺节目中,均有文化名人作为点评人或解读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对节目中出现的汉字、诗词的背景渊源进行讲解,极大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求知。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面推荐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吧!
1、《我在故宫修文物》
故宫建于明朝,已有600多年历史,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
历经岁月变迁的文物,也许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它们原有的模样,而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当我们看见这些文物依然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匠人背后的汗水与智慧!
2、《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集介绍一个文物,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国宝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自己身上的传奇故事。
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适合碎片时间享用!
3、《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既有传奇的国宝故事,也有如今的现况介绍,主持张国立也是很不错。节目寓教于乐,多角度让大众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4、《河西走廊》
主要讲述了历朝历代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变迁,从汉帝国抵御匈奴、张骞出使,到唐宋元中原与西部地区文化、宗教的碰撞。真的让人心潮澎湃,文案写得很好,音乐也很契合画面,看完之后真想好好地走一趟河西走廊!
5、《敦煌》
敦煌是人类艺术宝库,即使没去过敦煌也都知道敦煌中的壁画与雕像都是非常凝聚了多个朝代的文化精华。
《敦煌》记录了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现了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本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也展现了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我是小颖,爱阅读爱分享的90后,年均读书40本+,想了解更多的阅读分享,可以点击关注我哦!@小颖隐于野
舌尖上的中国,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在这个节目里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美食和制作美食的传统工艺,可以看到各地的美食文化
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旨在打造全民参与的诗词盛宴,所以并没有将节目定位与专业性、学理性过强的知识竞赛,而是采取更加简单、新颖、灵活的赛制,呈现出各知识阶层均能接受的节目形式。其中,赛诗、飞花令、擂台赛等赛制的安排都对诗词文化的弘扬起到有利效果。自古以来,古代文人便有赛诗传统,《中国诗词大会》将该传统作为节目赛制形式,并且以“以一敌百”的循环机制去设置单人挑战与守擂争霸环节,让节目更具趣味性与悬念性。
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二季开始,增加了“飞花令”比拼环节,这一创意源自于古代文人雅士饮酒对诗,节目制作人员将这一行酒令的文字游戏进行了改良,关键字眼的设置不再局限于“花”,像“风”、“酒”、“夜”等古诗词中的高频字也能成为“飞花令”环节的关键字眼,通过选手之间你来我往的诗词对诵,营造出紧张刺激、趣味横生的赛诗氛围。此外,节目组针对不同难度的题型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比如简单熟悉的诗词便要求回答前后句,较为生疏的诗词则以多项选择的形式出现,同时节目组还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向观众讲解诗词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合理赛制的安排,《中国诗词大会》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诗词世界,感受诗词的底蕴,真正实现了展现诗词风采,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诗意化形,营造传统文化意境
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舞美设计来看,无论是动画、音乐,还是舞台等元素都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旨在用造出让人身临其境的传统文化意境。通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化的诗词意境以影像形式具象表达出来,并且舞台灯光会随着诗词的不同而变化,显得别有一番韵味。《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更是搭建了炫丽的水上舞台,让人仿佛置身于波光粼粼中聆听诗词,漫游在诗词的海洋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
节目主舞台背景是一块弧形的LED屏幕,能够跟随诗词内容的不同去显示相应影像,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显示出西岭、白雪、江边、船等冬季美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会显示出毛主席苍劲有力的书法以及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同时,百人团每一位选手面前都会有LED小屏幕,有选手答错便会呈现出盾牌被击碎的效果,场面甚是壮观,也为整个比赛氛围渲染了紧张感。如此看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设计极具诗情画意与古典韵味,通过具象化呈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去感受诗词之美,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美好意境中。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