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我国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只占4%,但是感觉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大学生呢?
我认为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物以类聚,人与群分。
尽管从1977—2017这40年来各高校培养了5759.1万人左右的本科生,但是对于13亿多的人口基数而言,占比确实只有4%左右。楼主自己就是本科生,相处的大多数都是本科生啦。所以感觉大学生很多正常。
2.环境导致。
2018年上海城管招聘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由此可见大城市确实聚集了很多高学历人才,那小城市如何呢。我所在的小县城,正式招聘的工作人员等基本要求本科学历。而且逢进必考,竞争异常激烈。这些都给我们营造了大学生很多的现象。
我想到了一句话:何不食肉糜?
有一年晋国发生了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可以吃,只能够通过挖草根,食观音土来充饥,因此有许多的百姓被活活饿死。这个消息迅速地传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汇报后,十分疑惑,此时的晋惠帝很想解决百姓所遇到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我们发现,有时候通过感觉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你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你周围的环境。
当你仅仅高中毕业出来工作时,所找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没有学历要求的,此时你将会发现周围的人基本上没有大学生,所以你会有一种感觉,大学生数量很少。
当你大学本科毕业去找工作时,所找的工作肯定找的都是本科学历要求的企业,所以进去公司后发现周围人都是大学生。
当你硕士或者博士毕业时,找的工作要求肯定比之前也要高,此时进去的公司以及很多同学都是硕士博士,你甚至就会以为硕士与博士的比例已经如此之高了么。
其实不然,国家统计局曾对2017年中国不同地区教育人口情况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统计。共计对全国内地的31个省级行政区的1063758个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进行了受教育程度的抽样调查,抽样比为0.824‰。
结果显示,未上过学人口比例为5.3%,小学学历人口比例为25.2%,初中学历人口比例为38.1%,高中学历人口比例为13.1%,中职学历人口比例为4.4%,大学专科学历人口比例为7.4%,大学本科学历人口比例仅为5.9%,研究生学历人口比例仅为0.6%。
2017年全国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们可以看到,本科学历(包括研究生)所占比例也仅为6.5%。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大学生那么多了呢?是因为如果将视角放到一些一线城市的话,那么这个比例就非常恐怖了,你感觉周围都是大学生,这可以说并不是错觉了。
从北京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本科学历(包括研究生)占比达到了33.8%,10个人里面就有3个是大学生,研究生比例达到了10.1%,也就意味着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研究生,这个比例可以说是非常高了,所以你假如在北京工作的话,感觉周围都是大学生的话,那么可以说是非常正常了。
除北京外,直辖市以及一些一线城市的高文化人口虽然没有北京的比例那么高,但是肯定也在中国内陆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其实想想也正常,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一些高精尖人才,同时城市越发达,能够给出的工资也就越高,同时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加入,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城市才逐渐发展壮大。
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喜欢的麻烦点赞关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山川网
坊间一直有一句俗语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这句话出自于《战国策·齐策三》之《周易·系词上》,比喻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
按现在专指人类方面的说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在一起的人,许多方面都会有相同点,包括共同语言、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没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是很难长久交往的。
你说自己感觉到身边都是大学生,那基本可以肯定你的文化程度并不低,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吧。但如果就此说中国有许多许多的大学生,或许就言过其实了。
下面看一看我国从1977年至2019年的高考录取情况统计:
上面的统计数其实应该还包括所有的本科、专科和早前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全部录取人数。有兴趣的可以把上面的所有人数试着加一下,再除以全国的14亿人口数,折算成百分比就知道了。
下图是1977年至2019年的历年高考录取人数走势图:
我们再看看有关机构所做的这方面的统计柱形图:
从上面这个柱形统计图可以看到,我国真正占比最多的是具有初中学历的人口,达到38.1%;真正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只有不到7%;就算全部算上专科以上学历的,占比也不到14%。
以上统计数字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大学生数量其实并不是很多,这跟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那实在是太低了!
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导致大学生的占比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十年浩劫”期间,很多大学都很少招生、甚至停止了招生的缘故。不过,题主说到的我国大学生占比才4%,那也是不对的,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低。
我们如何认识事物
客观的讲,我们身边的大学生的比例是逐步提高的,绝对数量也很大,但目前全国大学生的比例仅为为4%左右。远未达到遍地花开的情形。
第一 ,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占比仍然非常低,大学生仍是天之骄子。其中19周岁以下的大学生人数几乎为零(毕竟都还没有高中毕业)。而50岁以上大学生,人数的占比也非常的少。只是在青年人中间,大学生的比例是在逐年攀升的。这与国家持续重视教育息息相关。
第二,至于感觉身边大学生比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是一种错觉。最近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单位今年同事孩子高考较多。其中一对双胞胎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消息还上了当地的报纸。还有一位在他在隔壁办公室同事孩子也考了清华,单位还请这孩子到单位来给适龄孩子的家长上课,讲如何应试高考。另外还有考上浙江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两个孩子。今年高考成为了单位议论的热点。大家的话题都集中在这些优秀的孩子身上。但实际上,我偶然的发现,我的几个要好的同事也有孩子今天参加高考,但从未听他们提起。一个是去年成绩很差,今年复课,考的一个专科学校。还有一个是根本没有参加高考,去韩国学习舞蹈,也是由于成绩太差造成的。然后还有一名同事的孩子。今年考上了一个不错的二本学校,他自己已经非常高兴了,但是看到其他几位同事的孩子都这样出类拔萃,所以很少在人前提起,只有非常要好的同事碰到了,他才说说自己孩子的情况。
这就给大多数人的判断产生错误诱导。
一是只关注了热点,二是盲人摸象,了解不到整体。
这里还表现出来的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自己过的好了希望旁人知道,自己过得差了就把苦水往肚子里咽。我还有个同事,去年的时候和老婆离婚了,单位几乎没有人知道,前些日子我还经常问他他们怎么一个人在食堂吃饭,不管嫂子了。他就笑笑,现在想来,当时我是伤了人家的心了。
这种现象,很耐人寻味。这反映出我们看待问题常常是片面的。眼见未必为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因为主观判断中加入个人情绪,而产生错误的理解。记得在电影《第六感》中,有一句名言。“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