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方然
近日港股交易持续低迷。Choice数据统计显示,9月11日,港股有697只个股出现零成交,占比约26.39%。当日港股成交额仅为867.9亿港元。
拉长时间线来看,港股近两年来流动性持续下降。港交所数据显示,2021年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667亿港元,而2023年前7个月港股的平均日成交金额仅为1136亿港元。
零成交个股数量不断攀升背后,港股正深陷估值低、融资功能减弱、流动性紧张等多重危机中。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在港股市场中,估值、融资、流动性正形成恶性循环,流动性越差,估值越低迷,融资效应越差。而融资效应越差,流动性也就越差。压力之下,市场关于促进港股流动性的讨论正逐渐升温,香港特区政府也在近日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用以全面检视影响香港股市流动性的因素。
成交量持续下降
作为一个开放的离岸市场,港股近期正面临流动性收紧的窘境。据Choice数据,9月11日,港股成交额仅为867.9亿港元。其中有697只个股出现零成交,占比达到26.39%;有938只个股成交额在1万港元以下,占比为35.52%。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这也意味着每日在港股市场中有接近四成的股票处于“零成交”或“低成交”状态。
从结构来看,“零成交”、“低成交”的938只股票中,超九成是流通市值低于10亿港元的小盘股,大多知名度不显或未处于热门赛道。不过,记者注意到,其中部分百亿市值的中大盘股,在流动性上也频频受挫。例如东莞农商行,当日流通市值为504亿港元,而日成交额仅为6.39万港元。而盛京银行(02066.HK)、Boss直聘(02076.HK)、长城汽车-R(82333.HK)流通市值都超百亿港元,但在9月11日的成交额均少于5万港元。
事实上,“零成交”个股占比节节攀升背后,港股流动性紧缩、不平衡的问题开始凸显。
一方面,港股整体流动性不断萎缩,远低于A股、美股水平。根据港交所数据,港股2023年前7个月的平均日成交金额仅为1136亿港元,远远低于A股3000亿~5000亿元人民币的日成交量和纳斯达克约5000亿美元的日成交量水平。而与港股2021年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667亿港元相比,2023年前7个月的平均日成交金额更是下跌了31.8%。
另一方面,“零成交”个股数量增多折射出目前港股市场“头”、“尾”部两极分化严重,有限的流动性仅集中在少数头部公司。9月11日,港股成交额前五分别为腾讯控股(00700.HK)、阿里巴巴-SW(09988.HK)、友邦保险(01299.HK)、美团-W(03690.HK)、香港交易所(00388.HK),合计成交额为212.14亿港元,占总成交额近三成。这并非短期现象。据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港股中24只涵盖科网、金融、地产及消费类股票的交易量,占港股日均成交量约40%。
而雪上加霜的是,曾支撑起港股流动性的部分公司对比两年前成交下滑明显,多家头部公司成交额接近腰斩。以腾讯为例,在2021年9月,其日成交额还在130亿港元左右,如13日交易额仅有约60亿港元。美团-W情况也类似,在2021年9月日成交额约为60亿港元,目前则日交易额徘徊在29亿港元左右。
流动性紧、估值低、融资难
在成交额持续下滑、交易结构两极分化背后,港股实际正陷入流动性紧、估值低、融资难带来的恶性循环中。
流动性收紧,对港股公司估值影响较大。以热门赛道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广汽集团为例,该公司在A股的市值超过1000亿元,而港股的市值却只有420亿港元。截至9月8日,东北电气、弘业期货、浙江世宝分列AH溢价率前三位,溢价率分别为1150.00%、818.24%、683.47%。
近年来,流动性收紧下,港股部分公司确实陷入市值蒸发的“怪圈”。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11日收盘,恒生指数为18096点,自2021年的最高点31183点累计下跌约42%。恒生科技指数近期则在4000点上下徘徊,较2021年高点累计下跌超60%。截至今年9月11日,港股总市值为43亿港元,与2021年5月底峰值53万亿港元相比,蒸发将近10亿港元。
另据天风证券研报统计,截至9月8日,恒指12个月前瞻PE较2013年来中位数折让2.1个标准差,处于2013年来历史分位值约1%,当前港股估值处于相对底部水平。
而估值长期偏低、流动性缩紧下,港股的融资效应自然也逐渐萎缩。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港股IPO集资额不断下滑。2023年上半年,据德勤的统计,港交所的新股上市集资额累计只有178亿港元,排名继2021年、2022年跌出全球前三之后,进一步下滑至全球第六位。而2020年之前,香港连续超过10年排在全球IPO市场集资额前三名之内。
部分已上市港股也纷纷选择私有化退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至少有18家上市公司公告拟决定私有化退市,包括IMAX中国(01970.HK)、达利食品(03799.HK)、雅士利等。大多数提出私有化的上市公司都在公告中提到,目前的股价远低于公司价值。例如,达利食品在公告中提到,由于股价低迷,达利食品已丧失维持上市地位的优势,股权融资能力有限;且一直在相对较低的价格区间交易,成交量有限。此外,面对被低估的股价,在最后的私有化方案中,不少公司都以高于现有股价的溢价回购注销目前的流通股,以安抚股东。
有某企业证券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股价长期处于低位、股票流通量及交投量低,一方面是企业既要负担维系上市成本,但融资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在估值失真下,也很难向市场传递真实市场价值。目前(港股)股价相对较低,因此不少公司选择借此时机进行私有化退市也在预料之中。
“流动性差会导致一些公司估值失真。而流动性、估值低迷下,融资效应变差,从而又进一步拖累流动性。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定恶性循环。”一名华南证券研究人士指出,这导致香港资本市场连续多年下行,更是危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乃至影响到了中国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衔接。
港股为何深陷流动性难题?
“港股流动性欠佳原因可归纳为个人投资者占比低、交易成本高。”中信建投证券非银行金融及金融科技首席分析师赵然指出,由于机构投资者更加重视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风格,其交易行为更加理性,换手率水平亦远低于个人投资者。
港交所2022年4月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港股总成交金额中有56.5%为机构投资者所贡献。而据中信建投测算,截至2020年末A股机构投资者占比仅为33.68%。
在交易成本上,赵然认为港交所交易费用与其他主要交易所差距并不明显,但由于香港特区政府所征收的印花税率较高,且在印花税外,港股市场上还存在交易征费和股份交收费等其他费用,因此其整体交易成本显著高于A股和美股。例如,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收取的股票印花税为0.13%,且面向买卖双方双边收取,合计收取的印花税达到总成交金额的0.26%,是中国内地调降后的5.2倍。
另一方面,港股流动性紧缺也与美联储处于加息周期有关。自2022年3月开始至今,美联储已经连续加息11次,当前联邦基准利率已上调至5.25%~5.5%。跟随美联储加息步伐,香港金融管理局2022年将基准利率从0.5%上调至4.75%,2023年1月~8月进一步上调至5.75%。东方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志鹏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加息周期往往对应着港股的上行阶段;而美联储加息周期渐近尾声,乃至开启降息周期时,往往对应着港股下行阶段。与以往历史阶段不同,本轮从去年3月中旬开始的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港股出现了大幅下跌,与历史经验出现明显背离,背后的原因在于美联储大幅加息并非因为经济有多好,而是因为通胀超预期,也即经济出现滞胀。
一名港股资深投资者指出,港股流动性收紧、估值难以提振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卖盘多、买盘少”。从卖盘角度来看,2021年以来由于中美关系的降温、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复杂因素影响,以美元基金为代表的外资不断减持。而从买盘来看,目前港股三类主要买盘为南下港股通资金、以恒生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公司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这三类资金相对稳定,今年增长并不显著。
这一说法也得到数据侧面印证。根据华福证券研报,2020年以来港资、外资、内资持港股市值集体下降,其中外资持股市值降幅显著更大。2020年来香港地区机构持股市值下降13900亿港元,降幅14.1%;国际中介持股市值下降30670亿港元,降幅26.1%;内资持股市值下降7712亿港元,降幅12.5%。
从整体来看,改善港股流动性已成为市场共识。从近期市场、政策端来看,港股流动性今年或将迎来关键“拐点”。
从资金端来看,南向资金近期保持非常强劲的流入势头。上周(9月4日~9月8日)南向资金总计流入规模为275.1亿港元,创去年11月以来最高单周流入纪录;而8月南向资金总流入规模为755.30亿港元,也达到自2021年1月以来最高月度水平。上述港股投资人士认为,这轮南向资金流入与A股市场表现疲弱、人民币贬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港股市场吸引力重新增强有关。从政策端来看,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8月29日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用以全面检视影响香港股市流动性的因素。据悉,目前市场中提出的活跃港股的普遍建议有两项:一是下调股票交易印花税,二是将港股的买卖单位由“一手”改为“一股”。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